耳——听风篇之基础篇
1、耳的构成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人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主要功能是主管听觉和人体平衡。

外耳、中耳是接受并传导声音的装置。内耳则是感觉声音和分析声音的场所。所以,外耳、中耳合称为传音系统,内耳称感音系统。内耳的前庭器与人体的触觉、深感觉、视觉一起协调维持人体平衡。耳朵出现疾病主要影响人的听力和语言功能。特别是婴幼儿则出现又聋又哑的情况。

2、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具有振动与波动的特性。

声音经过空气传播,经耳廓集音,通过外耳道,传导至中耳,振动鼓膜,听骨链具有杠杆效应,使声音增强;内耳耳蜗部分司听觉感受,声音经中耳进入内耳,振动外淋巴液,兴奋位于膜迷路内的Corti器,形成生物电兴奋,经听神经传导至大脑颞上横回(听觉皮层中枢),产生听觉。

听觉系统,不仅有传入功能,还有传出功能。1978年英国学者Kemp在外耳道监测到由内耳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称为耳声发射。目前,耳声发射已经广泛应用于:听觉机制研究、听力筛查、客观听觉测试、听力监测、听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深了对听觉系统的认识。听觉产生不单纯是被动的过程,耳蜗具有精细的自主调节功能。

3、小耳朵大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主要有聚集并传导声音的放大效应,此外,根据共振原理:一端封闭的管腔对特定波长有共振效应,由于共振,使得声音获得增益约10dB,双耳廓对声源定位有重要意义。

中耳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等几个重要部分,是人体含气腔之一,容积约2ml。

鼓室也是中耳腔,形状好像一个直立的小盒子,有六个壁,各壁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外壁为为鼓膜,内壁为内耳的外壁,有圆窗及卵圆窝;上壁为鼓室天盖,也是大脑颞叶的骨板;下壁为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前壁通向鼻咽腔,称咽鼓管或称耳咽管;侧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通向乳突气房。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鼓室与乳突之间由鼓窦相连;乳突内还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气房。

中耳主要功能为传导声音。

内耳又称迷路。因内耳的结构细微精致,管道盘旋,如同“迷宫”一样。故人们称内耳为迷路。它深藏在颞骨内。内耳迷路的外壳由骨质构成称骨迷路。骨迷路内有膜性盘旋管道称膜迷路。无论是骨迷路或膜迷路都充满液体,医学上称为外淋巴和内淋巴液,淋巴液能对振动产生波动。这种波动是内耳感受声音的功能。内耳分为3部分,由半规管、前庭、耳蜗组成。半规管和前庭主要对人身体平衡功能起作用。耳蜗则主管听觉感受。

内耳主司声音感受及身体平衡控制。

4、什么是鼓膜?它有什么功能?

鼓膜又称耳膜,距外耳道口2.5~75px,构成外耳道内壁,中鼓室外壁。鼓膜是由外层的上皮组织,内层的黏膜组织,中间是放射状和环状纤维三层构成。

鼓膜有弹性和张力,鼓膜外观呈灰白色,有光泽,呈半透明状。锤骨柄自上而下嵌附在鼓膜上,在鼓膜中央,因而声音进入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上的扬声器,中央最凹陷处称鼓膜的脐部。

鼓膜具有集音和扩音的作用,声波振动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周围空气振动传至卵圆窗振动内外淋巴液变为液波,振动基底膜,使内耳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听觉。

如果鼓膜破裂或穿孔,使听觉敏感度降低。而且细菌易直接侵入中耳腔而发生中耳炎。

正常鼓膜

5、听骨链是怎么回事?

听骨链是指鼓室内的3块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呈锁链状结构。锤骨在最外侧,锤骨柄与鼓膜相连,锤骨小头位于上鼓室,与砧骨体的关节面相接,砧骨长脚连接镫骨小头。三块听小骨以关节相连。所以灵活运动。鼓膜振动时整个听骨链随之而动。所以听小骨的正常连接是人耳传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块听小骨其中任何一个被病变腐蚀破坏或外伤都有可能使听骨链中断致使听力下降。

6、什么叫耳咽管?它有什么用?

耳咽管又称咽鼓管,它是耳和鼻、咽部相通的管道,耳咽管的一端开口在中耳鼓室前壁,向内向下向前通向另一端在鼻咽部的外侧壁。成人咽鼓管全长87.5px,近鼓室段为骨部,经常是开放的。近鼻咽段是软骨部,平时呈关闭的。当在吞咽、咀嚼、打哈欠或用力擤鼻时才开放,起到调节鼓室内、外压力和引流的作用。

耳咽管功能有:①通气功能,保持中耳腔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②保护功能,防止鼻咽部与分泌物及病原毒进入中耳腔并保护中耳不受鼻咽部声压、气压变化影响;③清洁功能,咽鼓管内黏膜纤毛形成清除中耳腔内积聚的液体、分泌物、碎屑等。

以上功能由肌肉活动使咽鼓管间歇开放的方式来完成。

7、常用的听力检查有哪些?意义何在?

常用的听力检查及临床应用

纯音测听:明确听力有无损失,初步判断听力损失程度及性质,可以进行耳鸣的频率匹配及响度测试;

声导抗测听:了解鼓膜完整性及活动度,传音功能及听觉反射弧完整性;

听性脑干反应:了解听觉通路的完整性;

耳声发射:了解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状态;

多频稳态测试::对婴幼儿进行分频率的客观听力评估,为验配助听器依据。

8、耳朵与维持平衡有关吗?

对,内耳不仅有听觉功能,还兼有平衡功能:在内耳部分,除作为听觉感受器—耳蜗之外,还有一些结构:三对半规管,分别对应感受空间三维旋转运动;在耳蜗与半规管之间的前庭,有椭圆囊及球囊,组织结构相似,位置相邻但不在同一平面(夹角70°~110°),由椭圆囊感受头在矢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球囊感受额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前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电兴奋,上传至中枢,并与神经中枢其他传出部分联系,因此,眩晕患者不仅晕,而且会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表现,仔细观察,还可见到患者有不自主然而有规律的眼球运动,医学上称之为“眼球震颤”。

9、耳朵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呢?

一般而言,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三个系统共同维持人体平衡,其中,内耳的前庭感受器尤为重要,为专职维持平衡器官。前庭系统主要的功能为侦测地心引力,半规管结构及其内淋巴液的流动,可以感受旋转时三维空间的加速度,当个体进行加速或减速活动时,会调整头部倾斜的位置,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在撞到东西或跌倒时能随即做出反应,保护身体;前庭能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电活动,将生物电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中枢,经过加工整合,共同协调身体保持平衡状态。一个盲人落入水中仍能维持平衡,就说明人体在无视觉和本体感受的情况下,只要前庭感受器功能正常,仍能维持身体平衡。


10、人到老年为什么会“失聪”?

老年“失聪”在医学上叫老年性耳聋,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

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因人而异,研究证实:四十岁以后耳声发射出现变化,高频听力出现减退,年过五十以后低频听力亦随之出现减退。

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有资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高血脂促进老年聋,除因脂质沉积使外毛细胞和血管纹变性、血小板聚集及红细胞淤滞、微循环障碍外,还可能与过氧化物对听觉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细胞的直接损害有关。耳蜗底周末端螺旋器和相关的神经萎缩,故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双侧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

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和沉着,使内耳内听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狭窄或闭塞,相应的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这可能是老年性聋的又一病因。

老年性耳聋与其他神经性耳聋不同,不仅内耳发生退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退变,因此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均下降,并且常常是 “低声说听不见,大声说嫌人吵” ,医学上称 “重振现象” 。这些老人对别人的低声说话听不见,而说话者提高嗓门又被老人认为吵人;还有的老年人则表现为,与声音熟悉的老朋友、老同事交谈能听清,而与陌生人说话时,就常因听不清而“打岔”、答非所问。所以往往容易将老年性聋误解为装聋作哑。